澛漕河沿岸现状
某日,去一友人那里小坐,当时还有另一位朋友同在。席间,友人突然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浏河古镇上那条河究竟是叫“澛漕河”还是叫“橹漕河”?”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细思却有些难度,“澛漕河”与“橹漕河”音相同字相似,一般人不太会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况且,许多人与这条河并不会发生直接关系,就更不会去分辨“澛”“橹”之间的差异了。不过,因为我近年来一直在搞地名工作,这位办公室主人向我提出这一问题也是在情理之中。当时我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应该是澛漕河。”可是边上那一位朋友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说:“我认为应该是橹漕河,漕河是运漕粮的河道,而橹,则是船舶上的主要工具,摇橹,可使船舶前行。这条河通往浏河塘,而浏河塘是当年漕运的主要通道,小船摇橹从这条河里运粮到浏河塘,再驳往大船运往北方,因此叫橹漕河比较合理。”他平时对太仓的历史和现状颇多研究此番分析说得头头是道,可谓言之有理。可是,究竟该称“澛漕河”还是“橹漕河”,也不是我们这几个人可以说了算的,还应该有历史的依据。据《太仓市地名志》所载:“橹漕河 ——浏河镇境内分南橹漕河、北橹漕河,全长2.72千米。南橹漕河,南起太嘉交界处,北至浏河,长1.57千米,河面宽20米。北橹漕河,南起老浏河,北至钱泾,长1.15千米,河面宽15米。”《太仓市地名志》是我与其他几位同志一起参与编纂的,虽然载有“橹漕河”的第四章并非是我主纂,但毕竟我也脱不了干系,因此当时我便无语,默认朋友之说。
回到家后,想想总是心有不甘,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这一条河一直是“澛漕河”,而且我填写的上报资料也一直是写“澛漕河”的,难道是我记忆有误吗?于是我静下心来,开始翻查历史资料。
称该河为“橹漕”者除了前面提到的《太仓市地名志》以外,明末清初昆山顾炎武先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九“江南七”中提到“自刘家港而西为北橹漕,为糜长河(按:糜长河习惯称麋长河,又称麋场河、麋长泾,现名米场河),又西为北时沟……自北橹漕入正东横带诸水为丁泾港,为新港江……”。
而称该河为“澛漕”者,则有明代《(嘉靖)太仓州志》卷一:“自刘家港而西为北澛漕”。清代王昶、鳌图纂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十八“水利上”:“又东曰澛漕,自茜泾城北抵杨林三花婆者为六里塘,自茜泾城南迳新塘、陆窑塘、朱泾之东口抵天妃镇刘家港者为北澛漕”。清代王祖畬纂《太仓州镇洋县志》“刘河图”:“自界河东行者,名朱泾,折南入正支者,名澛漕,旧谓之新刘河”。
除此以外,近年出版的三本浏河镇志,即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10月版《浏河镇志》,方志出版社2017年7月版《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 浏河镇志》,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版《浏河镇志1996-2013》,均称该河为“澛漕河”或“澛漕塘”。
我还注意到,上述两本古志中提到的“北橹漕”“澛漕”的后面都没有“河”字,大约因为“澛”本身就是水,在安徽省有地名曰“澛港”,因此,“澛漕”就是漕运的河道,也即朋友所谓“小船摇橹从这条河里运粮到浏河塘,再驳往大船运往北方”的漕运之河道。至于后来“澛漕”后面加上了“河”“塘”字,就好像太仓境内的“吴塘”“钱泾”后面加上个“河”字,“七浦”“刘河”后面加上个“塘”字一样,虽说有点多此一举,但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惯用,也就约定俗成了。
据此,我认为称该河为“澛漕河”是没有错的,退一步说,此河似也可以表述为:“澛漕河,又称橹漕河”,或者也可以表述为“橹漕河,又称澛漕河”,这样的表述,既符合历史的记载,也符合群众习惯。
原 创 | 陈健
审核人| 袁晔、董志军
发布人| 王歆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