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宜宾市旅游政务网 > 旅游工作 >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全力抓“双创” 争当排头兵

——长宁县旅游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信息来源:宜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时间: 2017-12-27 阅读 次

  编者按:各县(区)旅游局、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长宁县在蜀南竹海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中坚持全域化布局、全品牌建设、全产业联动、全链条服务、全方位保障,旅游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将长宁县旅游工作的做法、成效、启示印发你们学习借鉴。

  全力抓“双创”  争当排头兵

 

                 ——长宁县旅游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2017年,长宁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旅游发展委的精心指导下,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全域旅游、特色农业、生态工业、景城一体”发展路径,着力全域化布局、全品牌建设、全产业联动、全链条服务、全方位保障,狠抓蜀南竹海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下简称“双创”)工作,全力打造国际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争当旅游强市的排头兵。

  一、基本做法

  (一)全域化布局抓双创长宁县把现代旅游业放在加快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格局中谋划,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以蜀南竹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品牌支撑,加大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力度,全面实施规划引领、文旅融合、集群建设、基建提升、产业融合等“八大工程”,着力构建“一核(蜀南竹海)一线(下长—古河—长宁—竹海—龙头—双河—梅硐)多景点”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强力推进景城一体、景民一体、景司一体融合发展,促进了旅游要素一体化整合、旅游品牌一体化打造、旅游环境一体化提升,推动了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017年预计全县实现旅游收入112.65亿元,同比增长29.58%,接待游客795.65万人次,同比增长33.75%。

  (二)全品牌建设抓双创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强力推进了蜀南竹海创5A项目建设,带动了蜀南花海、竹石林等4A级旅游景区集群和高级酒店集群建设。

  (三)全产业联动抓双创围绕旅游“十二要素”,大力实施“旅游+”行动,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体育、康养等产业融合,促进了以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现代特色农业、现代生态工业等产业联动发展,壮大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工业旅游、采摘体验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现代旅游新业态。

  (四)全链条服务抓双创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完善了旅游要素,加快开(佛)梅(白)路、古(河)下(长)路等国(省)干道与景区连接线建设。统筹县—乡(镇)—村(景区)三级游客服务网络建设,新设立游客接待中心(咨询服务点)12个。加大星级酒店、主题酒店、商务酒店、民宿客栈、自驾营地等旅游要素建设力度,包装推出特色餐饮、特色商品,完善智慧旅游、无线网络、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初步构建了交通便捷、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舒适安全的旅游服务体系。

  (五)全方位保障抓双创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长宁县全域旅游暨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7个工作协调推进组,加强对旅游政策、发展规划、体制机制、项目建设的领导,印发了《关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实施意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蜀南竹海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3000万元全域旅游专项基金,实行旅游企业与一般工业企业电价同价政策,形成了各部门围绕全域旅游共建、共推、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

  二、主要成效

  (一)坚持规划引领,形成了全域旅游新格局。编制了《长宁县旅游发展规划(2015—2030)》《长宁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僰国氡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旅游景区(度假区)发展规划。将旅游规划作为上位规划,加强旅游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文化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规划间的衔接,形成以旅游为引领的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强化“大竹海、大旅游、大发展”理念,按照“景城一体”思路,初步形成“竹海在城中,城在竹海中”的旅游发展新格局。策划、包装、建设、投运了一批旅游重大项目,实现旅游设施、要素、功能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推动长宁旅游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向深度观光、休闲度假,以及商、养、学、闲、情、奇专项旅游并重转变,实现从景区建设和管理到全域旅游统筹发展转变。

  (二)坚持集群建设,打响了全域旅游新品牌以景区集群建设为抓手,打造了一批精品旅游景区集群,形成竹林林海、中国丹霞、中国南方喀斯特、最美丘陵、东汉崖墓群等特色旅游品牌,老景区焕发了新活力,新景区展现了新风采。以“酒店作为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竹海度假酒店、翠湖度假酒店、双楠主题文化酒店、君子宾馆等四星级以上宾馆集群建设。主题酒店、民宿客栈、森林人家、养生主题社区等新型住宿业推进了宾馆酒店扩容提质,提高了过夜游客比重。蜀南竹海创5A景观资源质量通过省级评审并上报国家旅游局、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通过省级评审。蜀南花海、西部竹石林2个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七洞沟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桃坪藕花洲、梅硐余泽鸿故居、硐底龙蟠溪、开佛佛来山4个景区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金碧国际四星级标准酒店投入运行。丰园农庄、水云居评为“五星级农家乐”。梅白乡碧湖春天、古河镇兴隆湾创建5星级乡村酒店通过省检验收。全县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标准酒店1家,3星级标准酒店4家,其他宾馆酒店468家。在建三星级以上酒店5家。全县农家乐总数达4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0家。

  (三)坚持产业融合,培育了全域旅游新业态。全面实施“旅游+”工程,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服务链和经营链。将旅游发展与景区开发、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结合,探索形成了旅游景区带动、观光产业拉动、特色餐饮推动、体验农业炫动等旅游发展模式。推出了春笋、苦笋采挖活动,草莓、樱桃、西瓜、脐橙、枇杷、竹荪、竹荪蛋等旅游采摘活动,以及探险漂流、自驾宿营等系列活动。推广了熊猫大餐全竹宴、淯江河鲜、葡萄井凉糕、富兴冷泉鱼、三元土黄鳝、古河红烧鹅、佛来农家菜等特色餐饮。搭建了“互联网+凉糕”销售体系,开启了长宁凉糕商业模式。

  (四)坚持文旅融合,提升了全域旅游新品位。深度挖掘竹文化、酒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川南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增强长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竹文化特色旅游品牌,着力发展竹文化旅游、竹文化节庆、竹文化演艺、竹文化艺术、竹文化科技、竹文化产品制造等竹文化产业。举办了梨花节、龙舟节、美食节等旅游节会活动。探索发展竹文化演艺、蜀南竹海实景演出,非遗节目《竹宴》代表四川省参加国际非遗节展演,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在蜀南竹海常态化演出200余场。

  (五)坚持营销推广,拓展了全域旅游新市场。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文旅融合、媒体跟进”营销策略,加强与周边景区和知名旅行社的沟通协作,构建了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的“大竹海”区域旅游合作机制。长宁的国际、国内旅行社门市、服务点、门店达9家。在中央电视台上稿9件、新华社用稿8件,蜀南竹海、淯江河、蜀南花海美景通过中央电视台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眼球。央视《云朵》《鲜味的秘密》《航拍中国》在长宁取景拍摄。“中国航空飞行营地”“中华熊猫园”项目落户长宁。成功举办了“山水宜宾•全域乐游”—2017清凉之旅(长宁)营销大会、2017中国·长宁蜀南竹海“国美酒业”杯热气球全国锦标赛。特别是热气球开幕式,约4.5万群众现场观看,腾讯等网络直播收看网民达4700万人次,点赞超过1亿人次。

  (六)坚持秩序整治,树立了全域旅游新形象。坚持“处处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旅游形象”理念,在城镇(幸福美丽新村)、重大项目、工业园区建设中全面融入旅游要素。宜长兴产业发展示范区长宁段旅游导视系统、人居环境和风貌改造全面完成。加强了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素质和技能培训。组建了175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旅游县城管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推进景区联合执法常态化,严厉打击景区内“黑导”“黑车”“拉客”“宰客”等各种违法经营行为,集中开展主干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和交通秩序整治,查处涉旅行政案件6起,治安拘留12人;检查旅游服务单位、场所、商铺294处,责令整改12家。加强景区食品安全监管,实行“五好”餐饮店公开。发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红黑榜”8期,评定优秀餐饮单位10家,打造食品卫生安全示范餐厅8家。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县城、旅游景区、公路干线新建旅游厕所65个,改建旅游厕所16个,其中3A级旅游厕所达25个。

  (七)坚持基建提升,拓展了全域旅游新空间。县城竹海大道建成通车,城市形象全面提升。S308古河—七洞沟—蜀南花海—S308下长旅游公路、三里半—慈竹寺公路改建和硐底—花滩—小河边公路、古河—下长公路建设等项目竣工通车。宜叙高速竹海连接线、县城高铁站至竹海观光停车场G547景观大道、竹海观光停车场至西大门快速旅游公路完成规划,全面启动了征地拆迁,基本形成“旅游县城—精品景区—特色小镇—美丽新村”旅游交通网络。

  (八)坚持助力扶贫,展现了全域旅游新贡献。按照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景县一体、景民一体建设,着力把“山区变成景区、农房变成客栈、土产变成旅游商品”。以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为契机,引导电商企业与园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户合作。竹类食品、长宁凉糕、生态肉牛、珍稀水产、林下土鸡、竹工艺品、金丝楠木等特色旅游商品实行线上线下互动营销。2017年,全县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带动3156名贫困人口脱贫,人均增收758元。其中,蜀南竹海创建旅游扶贫示范村2个、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经营点180个、乡村农家乐(森林人家、民宿)241户。景区内6个村92户310人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增收贡献率达到38%以上。蜀南花海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农户410户1500余人,直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3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三、几点启示

  (一)必须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生态是长宁最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长宁始终坚持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长宁的决定》《关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不断夯实了生态本底。目前全县森林面积88.45万亩(其中竹林面积72.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8.5万个。

  (二)必须坚持项目为纲不动摇。抓好项目工作就是抓住了“双创”工作的牛鼻子。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规划引领,突出项目抓手,2017年全县包装、推出旅游重点项目47个,计划总投资250.85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0.21亿元。制定了《蜀南竹海景区创5A作战图》,全县抽调61名干部组建蜀南竹海创5A综合协调组、项目前期及建设工作组、征地拆迁组、项目财政评审组4个专班工作组,同步推进了各项创建工作。

  (三)必须坚持景城一体融合发展。坚定不移地把蜀南竹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作为头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扎实推进“景城一体”“景司一体”“景民一体”建设。通过对区域旅游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打造、统一管理、统一营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高了区域空间旅游承载能力和品牌效应,放大竹海旅游品牌效应并形成川南旅游核心支撑提供了实现途径。

  (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夯基础。建立适应旅游市场需求、顺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长宁县委副书记兼任蜀南竹海景区管理局局长,长宁县旅游局更名为县旅游发展局,新设立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旅游信息中心等机构,切实提高了旅游综合监管和服务水平,形成了全域旅游共建、共推、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蜀南竹海景区管理局扎实推进内部局司融合改革,原有29个部门整合为党政综合办、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效能督查室、综合执法处、建设环保处等8个部门,完善了中层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提高了行政执行力。

  (五)必须坚持宣传营销浓氛围。通过实施“政府主导、文旅融合、媒体跟进”营销策略,有效整合宣传资源,通过举办大型节会、赛事营造声势,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提升了知名度、美誉度。

  (六)必须坚持景民共享促发展。景区群众是推动“双创”工作的重要力量。长宁始终注重发挥群众主体力量,加快培育一批旅游示范村、示范户、旅游致富带头人,实现旅游扶贫和旅游致富协同推进,为景区群众创造更多的实惠,增加了就业机会,让群众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提高了旅游扶贫的精准度,营造了全民全域抓“双创”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