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宜宾市旅游政务网 > 旅游工作 > 旅游新闻 

旅游新闻

“五个融合”促脱贫 使命担当新征程

信息来源:宜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时间: 2017-12-27 阅读 次

  编者按:各县(区)旅游局、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兴文县在新时代乡村旅游扶贫道路上创新“五个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兴文县“五个融合”促脱贫的做法印发你们学习借鉴。
 

  “五个融合”促脱贫  使命担当新征程


  近年来,兴文县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坚持旅游“布局全域化、要素聚集化、产业融合化、服务标准化、成果共享化”的科学发展理念,按照“建设一个乡村、打造一个景区、培育一种产业、发展一方经济、传承一域文化、实现全面脱贫”的发展思路,创新“五个融合”,探索出了一条顺应新时代发展的乡村旅游扶贫之路。

  一、脱贫规划与旅游蓝图融合。兴文是乌蒙山区贫困县,有57个贫困村,按照“精准定位、差异发展、各具特色”的总体思路,规划了以“神奇兴文”为主题的生态观光旅游片区、以“康养兴文”为主题的养生度假旅游片区、以“文化兴文”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和以“欢乐兴文”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片区,65%以上的贫困村纳入到四大片区和“1+4”旅游线路进行科学布局,形成扶贫攻坚、全域旅游、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旅游扶贫新格局。

  二、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融合。近年来,兴文县整合旅游、扶贫、交通、水务、文化、住建、农工委等部门资金,投入到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等,实现异地搬迁聚居点与休闲民宿、乡村路与旅游路、交通标识与导示导览系统、农村电商与旅游购物、雪亮工程与智慧旅游、卫生间与旅游厕所、便民服务与游客咨询等融合,美化了乡村生活环境,提升了乡村生活品质。

  三、农业产业与旅游乡村融合。兴文按照“农旅互动、农业转型、旅游升级“的工作思路,以旅游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打造五粮液专用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方竹笋(十万亩)和猕猴桃、中医苗医道地药材、富硒大米、蚕桑、苗乡高山有机茶叶、国家地里标志保护产品兴文山地乌骨鸡、乌蒙牛、满山跑黑猪等十大农旅融合产业,到处是微田园、田园综合体、共享公寓、共享农庄,游客可以随时“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菜、摘农家果、干农家活、带农家礼”,凉水湾、石菊古地、石李桃花、青山岩、永寿、太安等一个个幸福美丽旅游乡村呈现在游客面前。

  四、文化传承与旅游业态融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入眼的是风景,入心的却是文明。兴文立足喀斯特地质遗迹、僰·苗文化、革命历史、国家非物质遗产等,通过“+文化节庆”、“+体育运动”、“+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美食”,培育多样化、个性化的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今年推出了春季“踏春赏花”、夏季“田园休闲”、秋季“研学旅行”、冬季“非遗民俗”四季行乡村文化旅游活动26场,最高单日游客量在2万人以上,玉屏猪儿粑节当月收入300余万元,永寿乌鸡美食文化旅游节一个冬季收入达700余万元。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同时,通过开展最美乡村游、创文明旅游示范户等培育“热情好客、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旅游新风尚,让游客在体验过程中感知文明、传承文化,共同营造兴文良好旅游人文环境。环境好了,投资就来了,目前兴文县引进文化旅游投资项目10个。

  五、党建示范与旅游发展融合。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充分发挥兴文石海、僰王山旅游公司两大龙头景区党支部的帮扶作用,按照“支部联建、景区带村”城乡一体化党建富民思路,以“农民夜校”育人才,以道德讲堂树品德,培养了一批旅游适用性人才。兴文县对所有贫困村,成立村集体资产公司,发挥“要素互补、市场共享”的作用,在支部引领下,以“景区公司+村集体资产公司+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激发全民参与旅游创业就业热情,实现兴文旅游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兴文县这种旅游扶贫模式已列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监测中心的示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