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砂锅,历尽沧桑的传承技艺

织金砂锅,历尽沧桑的传承技艺

织金砂锅的制作原料采用出自于织金的优质无烟煤和粘土,经过和泥,成坯,上釉到煅烧等72道工序制作而成,整个过程全是手工操作。砂锅制胚成型后通过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炉上用大砂缸盖住煅烧,烧成时间小的需十分钟,大的也只需二十分钟左右,煅烧好后的成品砂锅收缩性不大,很少变形,一经出窑,用柴火烟熏,呈灰黑色,古朴浑厚。而且非常可贵的是至今砂锅不同于其他的陶具,还具有非常高的环保效果, 很受旅游人士的青睐,甚至很多人购买织金沙具后会作为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赠送给亲朋好友,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砂器也成为中外人士收藏的臻品。

只可惜曾经繁荣的砂锅文化,因为时代的变迁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很多人都不再做砂锅了,在一段时间里,织金砂锅甚至渐入末路,后来为了不使织金砂锅失传,当地仅存的十来家砂锅艺人联手组建了“东升沙锅厂”,他们把做砂锅当成了一生的职业,现在随着人们对传统炊具的从新认识,织金砂锅又有了新的契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些手艺人的坚持,织金砂锅会永远闻名于世吧。

“砂锅街”其实并不宽,但是在沿街的店铺外都摆满了各种砂锅、砂器。

晾晒砂锅泥胚。

这些“加工厂”就在马路边,每一家都是一个小型的“工厂”,其生产工艺主要有:原来配备、陶轮制坯和无窑烧造。

在这里我们参观了砂锅的制作过程,这些手艺人具有非常熟练的砂锅制造技艺,图为把泥团做成锅的形状。

看似很普通的一个砂锅、砂器,其实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从原料选择到烧制成型,仅砂锅制作就需72道工序。

砂锅的制作工艺的其中一步就是舂砂,舂砂和舂米一样,这道工序要艰苦得多。以前舂一晚上的砂,只能做一个大砂锅。现在已经不再用舂了,直接用机器将砂磨细,然后用细筛筛选。打好的煤砂粉和优质粘土泥加水混合成砂泥后,就可以做胚了。好的织金砂锅,不同于其他的陶器,砂锅外面粗糙,但里面却略带铅白金属光色。那些金属光就是砂锅的釉料。这种釉料是当地的一种白泥,烧成后与砂器本色融为一体。

据介绍,一家两名砂器手艺人一天的时间,能纯手工制作锅胚100口左右,连同原料制备、锅胚晒干、烧制等一套工序下来,两名手艺人一天能制作出砂锅400口左右。

屋子里堆满了各种砂锅和砂器。

制作锅嘴。

高保全是这条街知名的手艺人,他今年70多岁,10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制作砂锅,至今已经做了60多年了。当我来到他家的时候,只见他半截手臂在转动胚盘,另一只手轻压砂泥,熟练的在转轮上铺出“年轮”密布般的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敢大声去打扰他,高保全老人从小就右手残疾,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学习并坚持下来这一门手艺的,只见他在制做砂锅的时候,很多动作都是要靠左手来完成,制胚的时候他则换左手转动胚盘,半截手臂紧靠在砂胚上。那沾满砂泥的独臂制出来的砂锅,我们到访的每一个人不仅由衷的敬佩老人的高超技艺,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无言的震撼。

把泥坯放入模型内,修整。

一个个精致的砂锅来自一双残疾的巧手。

高保全对砂锅的各种制作工艺都轻车熟路。他做砂锅的天赋与生俱来,在做砂锅的成坯、上釉、烧炼等工序,他残疾的右手都有用武之地,让人感觉他残疾的手与制作砂锅的工具已经融为一体。

和泥。

织金砂锅是在砂锅成型后自然晾干或烘干,然后在地炉上用大砂缸盖住煅烧,烧成时间极短,小器皿仅需五分钟左右,大的也只需十分钟左右。成品收缩性不大,很少变形,一经出窑,砂锅呈灰黑色,古朴浑厚。烧制烧锅的匠师在炎热的夏天也会穿着长衣长裤,不仅要以防烫伤还有可能中暑,在他工作休息的地方,只有一个小电扇来帮助降温,工作环境非常的艰辛。

织金砂锅、沙具就是这样在一个个手工艺人的精心打磨下制作而成,这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一个普通的砂器并不会带给人们艺术上的冲击和震撼,但却注入了每一位手工艺人的心血和汗水,这也使普通的砂锅变的与众不同。

烧好的砂锅。

增荣沙陶制品厂。

王增荣用年轻人更为开放的视野,将织金砂锅发展成为织金砂陶,并期望将它发扬光大。他除了按自己所学技艺对传统砂陶制品进行改良外,还对品种进行发掘创新,用织金砂锅原料,创造了更为精细的工艺制作茶壶。如今他制作的一套茶壶价格在1200元左右。

2007年,王增荣注册了微企业,修了厂房。2008年,王增荣在织金举办“砂陶国际研讨会”,除港台地区外,共有6个国家30多名国际顶尖陶艺家前来参加。一些砂陶商人看中了王增荣的产品,于是购买了他的产品,经过包装后,出口日本,远销中国香港。现在,王增荣的砂陶每年的营业额达到了400万左右,在当地的“砂锅匠”们看来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王增荣的商机也为织金砂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落榜进士: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旅游杂志撰稿人、旅游达人。

微博:@落榜进士 微信: wudan36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